阿里地區མངའ་རིས་ས་ཁུལ།地區位於普蘭縣境內的岡仁波齊峰是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藏傳佛教的聖山瑪旁雍錯和納木那尼峰「鬼湖」拉昂錯和岡仁波齊峰219國道(新藏公路)「界山達坂」。新藏實際界山為克里雅山口札達縣利用土林地貌(英語:Tulin (geology))修築的古格王國遺址日土縣橫跨中印邊境的班公錯阿里地區在西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坐標:32°30′15″N 80°05′50″E / 32.50405°N 80.09721°E / 32.50405; 80.09721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設立1970年政府駐地噶爾縣獅泉河鎮下級行政區7個縣政府 • 地委書記索南丹增 • 人大常委會主任平措旦增(藏族) • 地區專員旦巴旺久(藏族) • 政協主席呂新民面積 • 總計337,175 平方公里(130,184 平方英里)面積排名全區第2位(佔全西藏自治區28.05%)海拔4,500 公尺(14,800 英尺)人口(2020) • 常住12.33萬人 • 排名全區第7位(佔全西藏自治區3.38%) • 密度0.3人/平方公里(0.8人/平方英里)語言 • 方言藏語時區北京時間(UTC+8)電話區號897車輛號牌藏F行政區劃代碼542500舊稱納里、俄力思國內生產毛額(2015)¥37.12億(全區第7位,佔全西藏自治區3.62%)5.96億美元(匯率)• 人均¥36,378(全區第3位)5,841美元(匯率)網站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阿里地區(藏語:མངའ་རིས་ས་ཁུལ།,威利轉寫:mnga' ris sa khul,藏語拼音:Ngari Sak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的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土地面積為337,174.95平方公里。地區行政公署駐噶爾縣獅泉河鎮文化路6號。元朝稱納里,明朝稱俄力思。阿里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萬山之祖」。同時,這裡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故又稱為「百川之源」。和印度在阿克賽欽南部和巴里加斯有領土爭議。
地理[編輯]
與尼泊爾、印度(包括克什米爾地區的拉達克)接壤,邊境線長117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崑崙山脈在這裡相匯,境外著名的印度河、恆河等和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均發源於此。水域面積有12418平方公里,河流總長度達9089公里,人均水資源豐富。
位置[編輯]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東起唐古拉山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市相連;東南與岡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則市仲巴、薩嘎、昂仁縣接壤;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相鄰;西南連接喜馬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包括其管轄的克什米爾南部)、尼泊爾毗鄰。轄域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南北寬約680公里,東西長700多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78°23′40″~86°11′51″,北緯29°40′40″~35°42′55″。平均海拔高度為4 500米以上。
地貌[編輯]
阿里地區地貌有高山、溝谷、土林、冰蝕、沖積扇、冰磧和火山等類型,歷史上曾經把這種特徵概括為冰雪圍繞的「普蘭」、岩石圍繞的「古格」、湖泊圍繞的「瑪域」,總稱為「阿里三圍」。
主要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南部和西南部為深切的溝、谷及零星的沖積扇地帶;東部及西北部地勢相對平緩,形成寬谷和一望無際的草原戈壁。總的地勢特徵是從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脈主脊線逐漸降低,最高點為普蘭縣境內的納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點在札達縣什布奇附近的朗欽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對高差4894米。
氣候[編輯]
阿里地區氣候乾旱,居住條件惡劣
阿里屬二類風區,年平均風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風頻率高達8級以上,年大風日數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氣溫0℃,日平均溫度變化幅度極大,真正是「晚穿棉襖,午穿紗」。獅泉河鎮冬季終年低溫嚴寒,年平均氣溫不足零度,獅泉河鎮冬季極端最低氣溫-41度,夏季極端最高氣溫21度,晝夜溫差相當大,年溫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以上,而夜間氣溫則降至0℃以下。
阿里全年降水量相當少,且季節性強。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20%,而5月到9月間,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阿里地區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降雨量相當的少,日夜溫差大。阿里的冬季漫長而又嚴寒。
噶爾縣獅泉河鎮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6.4(43.5)
9.5(49.1)
13.4(56.1)
15.7(60.3)
20.5(68.9)
25.2(77.4)
32.1(89.8)
26.4(79.5)
23.7(74.7)
16.7(62.1)
12.7(54.9)
7.1(44.8)
32.1(89.8)
平均高溫 °C(°F)
−4.1(24.6)
−2.0(28.4)
2.3(36.1)
7.4(45.3)
12.6(54.7)
18.1(64.6)
21.5(70.7)
20.5(68.9)
16.3(61.3)
8.2(46.8)
2.9(37.2)
−1.6(29.1)
8.5(47.3)
日均氣溫 °C(°F)
−12.0(10.4)
−9.2(15.4)
−4.8(23.4)
0.1(32.2)
5.1(41.2)
10.7(51.3)
14.4(57.9)
13.8(56.8)
9.3(48.7)
0.5(32.9)
−5.7(21.7)
−10.1(13.8)
1.0(33.8)
平均低溫 °C(°F)
−19.7(−3.5)
−16.9(1.6)
−12.6(9.3)
−7.9(17.8)
−2.7(27.1)
3.1(37.6)
7.7(45.9)
7.5(45.5)
2.0(35.6)
−8.0(17.6)
−14.8(5.4)
−18.2(−0.8)
−6.7(19.9)
歷史最低溫 °C(°F)
−36.6(−33.9)
−30.2(−22.4)
−25.3(−13.5)
−17.9(−0.2)
−11.2(11.8)
−6.6(20.1)
−0.6(30.9)
−0.4(31.3)
−10.0(14.0)
−17.0(1.4)
−23.5(−10.3)
−32.9(−27.2)
−36.6(−33.9)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6(0.06)
1.2(0.05)
1.4(0.06)
1.3(0.05)
2.9(0.11)
3.7(0.15)
21.4(0.84)
23.8(0.94)
5.7(0.22)
2.0(0.08)
0.3(0.01)
1.1(0.04)
66.4(2.61)
平均相對濕度(%)
36
33
31
29
30
31
39
43
36
27
24
31
33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歷史沿革[編輯]
1950年以前[編輯]
阿里境內的古格王國遺址是阿里早期人類歷史的遺存
「阿里」一詞是藏語音譯,意為「屬地」、「領地」、「領土」等。直到9世紀初,這裡仍稱「象雄」(羊同、楊童)。在漢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對其稱呼各異。
阿里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族史籍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4-5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上(內)象雄、中象雄、下(外)象雄,上(內)象雄即今阿里地區所轄範圍。
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贊普之後裔來到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區域後,吐蕃王朝滅象雄王朝後改稱納里(阿里)[1]。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紀隨吐蕃諸部一起歸屬元朝(1260-1368),統屬於元朝在薩迦政權設立的「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元代稱「納里速古魯孫」,阿里地區的實際事務則由薩迦政權處理。
元朝稱納里速古魯孫,明朝初年設羈縻性質的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後在古格王朝滅亡後一度被拉達克王國占領。[2]17世紀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之後,拉達克戰爭後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政府管理,在清廷的扶持下,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明代所稱的「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稱「阿里」。下設6個宗,長官為世襲的宗本。
解放軍進入阿里[編輯]
參見: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獨立騎兵師第一團保衛股長李狄三率領由該團第一連為進藏先遣連共138人從和田縣普魯出發,翻越崑崙山脈,挺進西藏阿里。8月29日,先遣連全員到達預定目的地:阿里地區改則縣的扎麻芒保,開始好越冬準備。李狄三迫使阿里政府的噶本代表簽訂「五條協議」。1950年10月,先遣連後方供給線中斷。李狄三鼓勵部下自己動手,貯柴打獵。由於嚴重缺氧,先遣連幹部戰士普遍患上高山症,同時後方物資接濟不上。1951年5月6日,獨立騎兵師第二團副團長安志明率領的援藏後續挺進西藏阿里部隊2個連及機關人員,共計280餘人,從于田縣普魯出發,踏著李狄三先遣連的足跡,跋涉千餘公里,於1951年5月28日全員到達扎麻芒保,與先遣連會師。會師當天李狄三病逝。李狄三與先遣連因高山症等原因犧牲的62人葬在阿里的扎麻芒保。安志明率部於6月5日從扎麻芒保出發,6月19日翻越東君拉達坂,1951年8月3日進駐阿里首府噶大克(今噶爾縣昆莎鄉南部),完成從新疆進入阿里的任務。1951年解放軍入藏後,堆里噶本駐噶大克(即噶爾雅沙)。轄布達巴、日土、噶大克。
安志明率部進藏的同時,獨立騎兵師第2團營長賀景福率1個騎兵連追擊從新疆阿勒泰、青海柴達木等地逃入阿里地區的烏斯滿部,1951年7月經扎麻芒保進駐日土宗。
1952年2月,以李狄三先遣連、安志明率的2個連、賀景福剿匪的1個連,共計4個連為基礎,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阿里騎兵支隊」。支隊長兼政委安志明,參謀長賀景福、政治處主任高峰。1952年10月組建「中共阿里地區工委」,書記由阿里支隊領導兼任。首任工委書記安志明。
1954年設阿里總管,管轄仲巴洛強、普蘭宗、札布讓宗、達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設立人民政府[編輯]
1960年設阿里專區,專署駐噶爾昆沙(今昆莎鄉噶爾新村),原駐地噶爾雅沙鎮改為噶爾縣駐地。噶爾宗改為噶爾縣(駐雅沙);日土宗改為日土縣;革吉改為革吉縣(駐那坡,今革吉鎮那坡社區);改則改為改則縣(駐隆仁,又稱魯瑪仁波,今改則鎮魯仁社區);仲巴洛強溪改為仲巴縣(駐札東,又稱老仲巴,今拉讓鄉瑪永村);普蘭宗改為普蘭縣;札布讓與達巴2宗合併設札達縣(駐托林,今托林鎮托林社區)。轄7縣。
1962年將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區。轄6縣。
1962年中印戰爭,阿里支隊是班公錯以南的西線對印作戰的主力部隊。1966年6月6日總參通知新疆軍區成立野戰軍某師,阿里支隊編為該師某團。
1966年阿里專署遷駐獅泉河,噶爾縣從噶爾雅沙遷駐噶爾昆沙(噶爾新村)(因民主改革時在昆沙設噶爾新鄉鄉政府,故昆沙又稱噶爾新村)。
1970年阿里專區改為阿里地區,地區駐噶爾縣獅泉河。由改則縣的路南4區設立措勤縣(駐門董,今措勤鎮門東社區)。阿里地區轄噶爾(駐昆沙)、革吉(駐那坡)、札達(駐托林)、措勤(駐門董)、日土、改則(駐魯瑪仁波)、普蘭等7縣。
1979年3月7日復歸西藏自治區領導。
1979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區行政公署。1987年噶爾縣從噶爾昆沙遷駐獅泉河(實際1988年9月遷駐)
1997年地區行政公署駐獅泉河鎮。轄噶爾、普蘭、措勤、革吉、改則、扎達、白土7縣。
2017年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升空,阿里設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3]
政治[編輯]
現任領導[編輯]
阿里地區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阿里地區委員會
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阿里地區工作委員會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阿里地區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專員
主席
姓名
索南丹增[4]
扎西措姆[5]
石玉輝[6]
呂新民[7]
民族
藏族
藏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青海省貴德縣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
四川省廣元市
出生日期
1971年9月(53歲)
1970年8月(54歲)
1972年8月(52歲)
1966年4月(59歲)
就任日期
2024年10月
2023年5月
2024年12月
2016年10月
行政區劃[編輯]
阿里地區下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阿里地區行政區劃圖
普蘭縣
札達縣
噶爾縣
日土縣
革吉縣
改則縣
措勤縣
區劃代碼[8]
區劃名稱藏文
漢語拼音藏語拼音威利轉寫
面積[註 1][9](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2][10](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11]
邊境管理區範圍
鎮
鄉
542500
阿里地區མངའ་རིས་ས་ཁུལ།
Ālǐ DìqūNgari Sakümnga' ris sa khul
337,174.95
123,281
噶爾縣
859000
7
30
境內部分地區
542521
普蘭縣སྤུ་ཧྲེང་རྫོང་།
Pǔlán XiànBurang Zongspu hreng rdzong
13,194.05
12,242
普蘭鎮
859500
1
2
全境
542522
札達縣རྩ་མདའ་རྫོང་།
Zhādá XiànZanda Zongrtsa mda' rdzong
24,601.60
8,454
托林鎮
859600
1
6
全境
542523
噶爾縣སྒར་རྫོང་།
Gā'ěr XiànGar Zongsgar rdzong
17,669.72
31,052
獅泉河鎮
859400
1
4
全境
542524
日土縣རུ་ཐོག་རྫོང་།
Rìtǔ XiànRutog Zongru thog rdzong
77,095.83
11,167
日土鎮
859700
1
4
全境
542525
革吉縣དགེ་རྒྱས་རྫོང་།
Géjí XiànGê'gyai Zongdge rgyas rdzong
46,104.28
18,012
革吉鎮
859100
1
4
無
542526
改則縣སྒེར་རྩེ་རྫོང་།
Gǎizé XiànGêrzê Zongsger rtse rdzong
135,615.97
25,327
改則鎮
859200
1
6
無
542527
措勤縣མཚོ་ཆེན་རྫོང་།
Cuòqín XiànCoqên Zongmtsho chen rdzong
22,893.50
17,027
措勤鎮
859300
1
4
無
閱論編阿里地區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區:西藏自治區 行政公署駐地:噶爾縣縣級行政區7縣級行政區(7縣);37鄉級行政區(7鎮、30鄉)縣普蘭縣1鎮
普蘭鎮
2鄉
巴噶鄉
霍爾鄉
札達縣1鎮
托林鎮
6鄉
薩讓鄉
達巴鄉
底雅鄉
香孜鄉
曲松鄉
楚魯松傑鄉
噶爾縣1鎮
獅泉河鎮
4鄉
昆沙鄉
左左鄉
門士鄉
扎西崗鄉
日土縣1鎮
日土鎮
4鄉
多瑪鄉
東汝鄉
熱幫鄉
日松鄉
革吉縣1鎮
革吉鎮
4鄉
雄巴鄉
亞熱鄉
鹽湖鄉
文布當桑鄉
改則縣1鎮
改則鎮
6鄉
物瑪鄉
先遣鄉
麻米鄉
洞措鄉
古姆鄉
察布鄉
措勤縣1鎮
措勤鎮
4鄉
磁石鄉
曲洛鄉
江讓鄉
達雄鄉
人口[編輯]
截至2022年末,阿里地區常住人口12.3萬人,居住著藏、漢、蒙、回、維等34個民族。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123,281人[1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5,46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7,816人,增長29.14%,年平均增長率為2.59%。其中,男性人口為65,604人,占總人口的53.22%;女性人口為57,677人,占總人口的46.7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3.74。0-14歲的人口為32,303人,占總人口的26.2%;15-59歲的人口為82,646人,占總人口的67.0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332人,占總人口的6.7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593人,占總人口的4.5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3,839人,占總人口的43.6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9,442人,占總人口的56.33%。
民族[編輯]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695人,占11.92%;藏族人口為107,199人,占86.96%;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1,387人,占1.1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7,328人,增長99.47%,占總人口比例增加4.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0,488人,增長23.2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4.2個百分點。其中,藏族人口增加19,706人,增長22.52%,占總人口比例下降4.69個百分點。
阿里地區民族構成(2010年11月)[13]
民族名稱
藏族
漢族
回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白族
苗族
彝族
撒拉族
蒙古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87493
7367
253
92
35
34
28
28
26
21
88
占總人口比例(%)
91.65
7.72
0.27
0.10
0.04
0.04
0.03
0.03
0.03
0.02
0.09
占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99.31
---
0.29
0.10
0.04
0.04
0.03
0.03
0.03
0.02
0.10
能源[編輯]
阿里曾長期屬於中國罕有的自主供電地區,其電網獨立於國家電網之外,鄉村及農牧民聚集地通電率低,關鍵是無較大容量的可靠的電源和電網。
2020年7月26日,阿里地區電力聯網工程竣工,並於同年12月4日正式投運,阿里地區全面併入國網統一供電,電力供應能力和水平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與東部省份無異。
阿里基本上沒有煤炭資源,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地熱資源一般。
文化[編輯]
阿里地區文化藝術是象雄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了許多以傳說形式詮釋大自然的神話。7世紀,佛教傳入阿里本土以後,出現了佛教傳說故事和歌謠,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內心追求,具有鮮明的西藏西部風格與魅力。
藝術[編輯]
阿里的傳統藝術主要包括音樂舞蹈、曲藝戲劇和工藝美術,尤以藏族樂舞和工藝美術最為耀眼奪目。普蘭、札達一帶為果諧的發祥地之一。苯教羌姆據傳是辛饒米沃且時期流行的一種宗教歌舞,後又與佛教進行了融合,廣泛流行於朗欽藏布、馬甲藏布一帶的寺院和民間。起源於札達的弦舞是阿里最古老的舞蹈種類之一,在古格遺址紅廟殘缺的壁畫中依稀可見,至今仍在普蘭、札達一帶民間流傳。阿里的雕塑、岩畫在整個西藏藝術畫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格時期的佛像雕塑不惜重金,雍容大氣;古格壁畫融高原質樸簡約和南亞及波斯開放、誇張於一體,獨具特色,開一代畫風。
宗教[編輯]
岡仁波齊峰腳下的藏傳佛教佛龕
阿里為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發祥地。公元1世紀,苯教沿雅魯藏布江開始傳播到衛藏以至整個藏區。8世紀初,印度佛教大師佛密來到岡仁波齊朝聖,並廣傳佛法,此為藏傳佛教在阿里傳播的開端。10世紀末,仁欽桑布在阿里創立了第一座寺廟。11世紀中葉,應古格王絳曲沃邀請,阿底峽來到古格與仁欽桑布一起傳經弘法,是為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傳之始。相隔20多年後,在托林寺召開大法會,史稱「火龍年大法會」。12世紀末,傳入竹巴噶舉派。13世紀中葉,直貢噶舉派傳入阿里。15世紀,古格人阿旺扎巴前往後藏拜宗喀巴為師,學成後,返回古格,傳播格魯派,托林寺為該教派傳播中心。17世紀上半葉,葡萄牙耶酥會傳教士經克什米爾到古格扎布讓傳授基督教。古格滅亡後,西方基督傳教士被驅逐出境。全地區共有開放寺廟及拉康75座(其中寺廟57座,拉康18座)。
旅遊[編輯]
位於中印邊界的班公錯是阿里的一大旅遊點之一
班公錯
扎達土林
瑪旁雍錯-聖湖
岡仁波齊峰-神山
托林寺
古格王朝
鬼湖
納木那尼峰
東嘎皮央
城市建設[編輯]
城市供熱[編輯]
阿里地區獅泉河鎮的集中供暖工程將在2015年夏天啟動,2017年內完工;阿里將成繼拉薩之後第二個市縣主要城區集中供暖的地區。[14][15]
交通[編輯]
公路運輸[編輯]
全地區境內有7條國道及5條省道,分別為 216國道、 219國道、 317國道、 564國道、 565國道、 693國道、 695國道, 301省道、 302省道、 303省道、 519省道、 520省道,均為砂石路面。
航空運輸[編輯]
阿里昆莎機場,於2010年7月1日啟用,位於噶爾縣獅泉河鎮西南,目前已開通2條航線開往喀什及拉薩。
鐵路運輸[編輯]
正在規劃中的新藏鐵路將經過阿里地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
古格王國遺址
托林寺
科迦寺
皮央和東嘎遺址
注釋[編輯]
^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編輯]
註:如無特殊標註,參考文獻均為簡體中文。
^ 历史文化. 西藏阿里地區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 拉达克政权. 西藏在線. [2013年11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4月20日).
^ 中国首个量子卫星探秘. 新華社. 2016-05-28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1).
^ 索南丹增任阿里地委书记 段海不再担任. 中國經濟網. [2024-10-24].
^ 扎西措姆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阿里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國經濟網.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 石玉辉任阿里地区行署专员. 中國經濟網.
^ 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 阿里網. [201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西藏自治區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集.
^ 阿里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 阿里地區統計局、阿里地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阿里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9).
^ 西藏自治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西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西藏調查總隊. 《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6月. ISBN 978-7-5037-6517-9.
^ 平措代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年内启动城区集中供暖工程. 新華社. 2015-03-07 [2015-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阿里革吉县集中供暖工程正式点火. 新華網西藏頻道. 2017-12-11 [2020-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1).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阿里地區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區:西藏自治區 行政公署駐地:噶爾縣縣級行政區7縣級行政區(7縣);37鄉級行政區(7鎮、30鄉)縣普蘭縣1鎮
普蘭鎮
2鄉
巴噶鄉
霍爾鄉
札達縣1鎮
托林鎮
6鄉
薩讓鄉
達巴鄉
底雅鄉
香孜鄉
曲松鄉
楚魯松傑鄉
噶爾縣1鎮
獅泉河鎮
4鄉
昆沙鄉
左左鄉
門士鄉
扎西崗鄉
日土縣1鎮
日土鎮
4鄉
多瑪鄉
東汝鄉
熱幫鄉
日松鄉
革吉縣1鎮
革吉鎮
4鄉
雄巴鄉
亞熱鄉
鹽湖鄉
文布當桑鄉
改則縣1鎮
改則鎮
6鄉
物瑪鄉
先遣鄉
麻米鄉
洞措鄉
古姆鄉
察布鄉
措勤縣1鎮
措勤鎮
4鄉
磁石鄉
曲洛鄉
江讓鄉
達雄鄉
閱論編西藏自治區行政區劃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府:拉薩市地級行政區74縣級行政區(8市轄區、2縣級市、64縣)地級市拉薩市
城關區
堆龍德慶區
達孜區
林周縣
當雄縣
尼木縣
曲水縣
墨竹工卡縣
日喀則市
桑珠孜區
南木林縣
江孜縣
定日縣
薩迦縣
拉孜縣
昂仁縣
謝通門縣
白朗縣
仁布縣
康馬縣
定結縣
仲巴縣
亞東縣
吉隆縣
聶拉木縣
薩嘎縣
崗巴縣
昌都市
卡若區
江達縣
貢覺縣
類烏齊縣
丁青縣
察雅縣
八宿縣
左貢縣
芒康縣
洛隆縣
邊壩縣
林芝市
巴宜區
米林市
工布江達縣
墨脫縣註
波密縣
察隅縣註
朗縣
山南市
乃東區
錯那市註
扎囊縣
貢嘎縣
桑日縣
瓊結縣
曲松縣
措美縣
洛扎縣
加查縣
隆子縣註
浪卡子縣
那曲市
色尼區
嘉黎縣
比如縣
聶榮縣
安多縣
申扎縣
索縣
班戈縣
巴青縣
尼瑪縣
雙湖縣
地區阿里地區
噶爾縣
普蘭縣
札達縣
日土縣
革吉縣
改則縣
措勤縣
註:錯那市、隆子縣、墨脫縣和察隅縣的南面土地,統稱藏南地區,未實際統治,參見中印邊界問題。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西藏自治區鄉級以上行政區列表。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史)>(副省級)>地級>縣級:京|津|冀|晉|蒙|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貴|雲|藏|陝|甘|青|寧|新|港|澳|台
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級以上行政區
★15個副省級市(其中✦5個計劃單列市)、☆1個轄地級行政區的自治州、✶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
華北地區直轄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
石家莊市
唐山市
秦皇島市
邯鄲市
邢臺市
保定市
張家口市
承德市
滄州市
廊坊市
衡水市
山西
太原市
大同市
陽泉市
長治市
晉城市
朔州市
晉中市
運城市
忻州市
臨汾市
呂梁市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
包頭市
烏海市
赤峰市
通遼市
鄂爾多斯市
呼倫貝爾市
巴彥淖爾市
烏蘭察布市
興安盟
錫林郭勒盟
阿拉善盟
東北地區遼寧
★瀋陽市
★✦大連市
鞍山市
撫順市
本溪市
丹東市
錦州市
營口市
阜新市
遼陽市
盤錦市
鐵嶺市
朝陽市
葫蘆島市
吉林
★長春市
吉林市
四平市
遼源市
通化市
白山市
松原市
白城市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黑龍江
★哈爾濱市
齊齊哈爾市
雞西市
鶴崗市
雙鴨山市
大慶市
伊春市
佳木斯市
七台河市
牡丹江市
黑河市
綏化市
大興安嶺地區
華東地區直轄市
上海市
江蘇
★南京市
無錫市
徐州市
常州市
蘇州市
南通市
連雲港市
淮安市
鹽城市
揚州市
鎮江市
泰州市
宿遷市
浙江
★杭州市
★✦寧波市
溫州市
嘉興市
湖州市
紹興市
金華市
衢州市
舟山市
台州市
麗水市
安徽
合肥市
蕪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馬鞍山市
淮北市
銅陵市
安慶市
黃山市
滁州市
阜陽市
宿州市
六安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福建
福州市
★✦廈門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龍巖市
寧德市
江西
南昌市
景德鎮市
萍鄉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鷹潭市
贛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撫州市
上饒市
山東
★濟南市
★✦青島市
淄博市
棗莊市
東營市
煙臺市
濰坊市
濟寧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臨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濱州市
菏澤市
台灣注
台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中南地區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河南
鄭州市
開封市
洛陽市
平頂山市
安陽市
鶴壁市
新鄉市
焦作市
濮陽市
許昌市
漯河市
三門峽市
南陽市
商丘市
信陽市
周口市
駐馬店市
湖北
★武漢市
黃石市
十堰市
宜昌市
襄陽市
鄂州市
荊門市
孝感市
荊州市
黃岡市
咸寧市
隨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
長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陽市
邵陽市
岳陽市
常德市
張家界市
益陽市
郴州市
永州市
懷化市
婁底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廣東
★廣州市
韶關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頭市
佛山市
江門市
湛江市
茂名市
肇慶市
惠州市
梅州市
汕尾市
河源市
陽江市
清遠市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
揭陽市
雲浮市
廣西
南寧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欽州市
貴港市
玉林市
百色市
賀州市
河池市
來賓市
崇左市
海南
海口市
三亞市
三沙市
✶儋州市
西南地區直轄市
重慶市
四川
★成都市
自貢市
攀枝花市
瀘州市
德陽市
綿陽市
廣元市
遂寧市
內江市
樂山市
南充市
眉山市
宜賓市
廣安市
達州市
雅安市
巴中市
資陽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
貴州
貴陽市
六盤水市
遵義市
安順市
畢節市
銅仁市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雲南
昆明市
曲靖市
玉溪市
保山市
昭通市
麗江市
普洱市
臨滄市
楚雄彝族自治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
拉薩市
日喀則市
昌都市
林芝市
山南市
那曲市
阿里地區
西北地區陝西
★西安市
銅川市
寶雞市
咸陽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漢中市
榆林市
安康市
商洛市
甘肅
蘭州市
✶嘉峪關市
金昌市
白銀市
天水市
武威市
張掖市
平涼市
酒泉市
慶陽市
定西市
隴南市
臨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
西寧市
海東市
海北藏族自治州
黃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樹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寧夏
銀川市
石嘴山市
吳忠市
固原市
中衛市
新疆
烏魯木齊市
克拉瑪依市
吐魯番市
哈密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阿克蘇地區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喀什地區
和田地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塔城地區
阿勒泰地區
註:台灣省的台澎地區未實際控制,釣魚臺列嶼周邊海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日本政府船隻交替控制。《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自然資規〔2023〕2號)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台灣省在地圖上應當按省級行政單位表示。台北市作為省級行政中心表示(圖例中注省級行政中心)。台灣省的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按照地級行政中心表示。」相關背景請參閱臺灣問題。
參見:地級行政區列表、城市建制、城市列表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史)>(副省級)>地級>縣級:京|津|冀|晉|蒙|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貴|雲|藏|陝|甘|青|寧|新|港|澳|台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藏族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日喀則市
昌都市
林芝市
山南市
那曲市
阿里地區
自治州和自治縣青海省
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蒙古族和藏族)
黃南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樹藏族自治州
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藏族和羌族)
木里藏族自治縣
甘肅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
天祝藏族自治縣
雲南省
迪慶藏族自治州
侗族
回族
朝鮮族
滿族
苗族
蒙古族
藏族
土家族
維吾爾族
瑤族
彝族
壯族
其他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自治地方列表
閱論編藏區自然青藏高原 · 藏北高原 · 藏區八大神山 · 喜馬拉雅山脈 · 橫斷山脈 · 念青唐古拉山 · 唐古拉山脈 · 巴顏喀拉山脈 · 岡底斯山脈 · 崑崙山脈 · 柴達木盆地 · 藏南谷地 · 雅魯藏布大峽谷 · 雅魯藏布江 · 怒江 · 金沙江 · 瀾滄江 · 納木錯 · 羊卓雍錯 · 瑪旁雍錯 · 班公錯 · 巴松措 · 森里錯歷史古羌人 → 發羌入藏 · 氐 · 象雄 · 唐旄 · 吐谷渾 → 吐蕃 → 古格王國 · 唃廝囉國 → 蒙古征服 → 元(薩迦巴、宣政院) → 帕木竹巴(仁蚌巴)/ 明(烏思藏) → 藏巴汗 → 和碩特汗國 → 清(藏區分治、理藩院、駐藏大臣、噶廈) → 西藏(第一次驅漢事件、藏軍、西姆拉條約、中藏戰爭、第二次驅漢事件)/ 民國(蒙藏會、西藏地方、西康省、青海省) → 共和國(昌都戰役、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藏區騷亂、土地改革、2008年西藏騷亂、2012年藏區騷亂(甘孜)、藏人自焚) · 達賴喇嘛、護照、貨幣、郵政、農奴制爭議、攝影、藏人行政中央傳統分區衛藏(衛 | 藏 | 阿里 | 羌塘) | 多康(安多 | 康區)現行政區
西藏自治區
四省藏區
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甘肅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四川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雲南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中印爭議地區
阿魯納查邦
藏南地區
現居族群
官方識別:藏族
門巴族
珞巴族
羌族
漢族
蒙古族
回族
官方未識別
僜人
嘉絨人
白馬人
夏爾巴人
藏回(古格人)
羌塘(藏北)自然
藏北高原
三江源
長江源
黃河源
瀾滄江源
歷史
霍爾三十九族
絳曲基巧
現行政區那曲:拉薩:當雄縣文化康方言阿里(納里、俄力思)自然
阿里高原
班公錯
歷史
象雄
古格王國
烏思藏宣慰司
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現行政區西藏:阿里地區(南疆軍區阿里軍分區)衛(前藏)自然拉薩河歷史
唐旄
烏思藏宣慰司
烏思藏都司
近代西藏
現行政區西藏:拉薩市 | 山南市 | 林芝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米林市、朗縣)文化衛藏方言宗教達賴喇嘛(冬宮、夏宮)藏(後藏)歷史帕木竹巴 · 仁蚌巴 · 烏思藏宣慰司 · 烏思藏都司 · 和碩特汗國 · 近代西藏現行政區西藏:日喀則市文化衛藏方言宗教班禪額爾德尼(扎什倫布寺)康(喀木、多朵)自然
雅魯藏布江
藏南
歷史吐蕃等路 · 朵甘行都司 · 巴塘事變 · 川邊經略使 → 川邊鎮守使 → 川邊特別區 → 西康省 · 朵麥基巧 · 康藏糾紛 · 西康戰役 · 昌都戰役現行政區西藏:昌都地區 | 那曲市(聶榮縣、巴青縣、索縣、比如縣、嘉黎縣) | 林芝市(察隅縣、波密縣、墨脫縣)青海:玉樹州四川:甘孜州雲南:迪慶州文化
康方言
康巴衛視
嘉絨語支
宗教
帕巴拉活佛
強巴林寺
安多(多麥)歷史
唃廝囉國
吐蕃等處
現行政區青海: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甘肅:甘南州四川:阿壩州(北部)文化
安多方言
安多衛視
拉卜楞寺
權威控制資料庫 各地
德國
地理
MusicBrainz area